航空港区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治理
助力打造河南开放新高地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我国首个、目前唯一一个由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国家级航空经济先行区,也是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先导区。2022年以来,航空港区纪检监察工委积极探索功能区优化营商环境监督的有效路径,助力打造河南开放新高地。
一、健全“三项制度”,筑牢执纪屏障。一是建立“一统十联”工作机制。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一统十联”工作机制实施办法》,构建党工委统领优化营商环境领导机制,实行优化营商环境与深化改革、作风建设、“清廉航空港区”建设、审计监督、巡察监督、纪检监察监督、组织保障、宣传保障、法治保障、社会保障等10项工作的联动机制,配套多项具体制度,形成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贯通融合的“立体式”监督治理体系。二是建立政治谈话制度。出台《区纪检监察工委书记同区管单位“一把手”政治谈话的暂行办法》,围绕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优化营商环境等与党政“一把手”开展谈话,压实优化营商环境主体责任。截至目前,已开展“一把手”政治谈话9场次,发现并督促整改4方面62个问题。三是建立营商环境护航员制度。出台工作办法,设立营商环境护航员,着力发现党员干部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督促整改。目前已聘请11名营商环境护航员,为辖区30余家企业发放营商环境护航员联系卡,受理护航企业反映问题3条。
二、突出“三个紧盯”,推动政策落地。一是紧盯惠企利企政策落实开展专项监督。印发《关于围绕惠企利企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监督的通知》,梳理惠企利企政策25条,逐项明确责任单位,细化监督要点清单,通过个别访谈、调查问卷、实地查看等方式,了解在政策落实中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督促加大协调帮办力度,推动惠企利企政策落实到位。截至目前,共走访企业42家,收集意见建议38条,督促协调解决问题23个。二是紧盯政务服务领域开展精准监督。聚焦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等问题,构建“明察+暗访+机动”监督机制,制定《“三集中三到位”审批制度改革监督检查方案》,深入企业项目、职能部门、服务窗口,通过持续纠、坚决治、彻底改,进一步压实职能部门主体责任,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共开展督查115批次,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289个,约谈单位15个,集中约谈15人,组织处理6人。三是紧盯对外开放载体平台严格日常监督。采取“四不两直”方式,聚焦“空中丝绸之路”、交通综合枢纽、开放口岸、跨境电商、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对外开放载体平台建设,围绕重点事项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累计现场监督检查9次、电话督导32次,发现问题9个,现场整改7个,下发交办单1份。
三、抓好“三个重点”,强化系统施治。一是开展招投标领域综合治理。聚焦串标围标、虚假招标、拆分项目、挂靠资质等背后的权钱交易、利益输送问题,会同财政、审计、发改等部门,通过个别谈话、调查问卷、实地查看等方式开展调研式监督,实地走访企业、项目工地12家,查阅资料289份,提出意见建议12条。二是开展重大项目建设专项监督。聚焦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政府采购、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等关键环节,通过列席或参加有关会议、听取专题汇报、调查问卷、实地查看等方式开展专项监督。截至目前,共走访工程项目20家,查阅资料289份,发现问题10个,提出意见建议12条,查处相关问题线索2起,党纪政务处分3人。三是开展“庸、懒、散、拖”作风问题治理。聚焦党员干部政治规矩意识不强、执行不坚决、工作标准不高以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等问题,对照检查,制定激励党员干部“四敢”10项举措,建立党员干部“十不准”营商环境负面清单10个、优化营商环境领域容错纠错适用情形清单19个,推动全区党员干部作风形象改观、能力素质提升。截至目前,共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135个,废改立制度7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