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先生做客“清风航空港”大讲堂第七期,向航空港区纪检监察干部和区直有关部门同志讲授“黄河与中华文明”。航空港区纪检监察工委青年代表就如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话题,对葛剑雄教授进行了专访。
【对话】
关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青年代表:党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你觉得对当代青年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味着什么?
葛剑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文化水准,也是全面提升思想境界的过程,对更深入的理解、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着很大帮助,当代青年不仅要学习传统文化,更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重担。
青年代表:当代青年应该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它要“活起来”“传下去”?
葛剑雄:传统文化反映在各个方面,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我今天讲的黄河文明,它就是一个方面。作为青年,要把传统文化具体化、用起来,你不应用,它就活不起来。所以现在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两重任务,一个是“传”,就是要保存好实体物质,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比如一些古代建造、文物、遗迹、遗址,一定要尽可能保存,如果它的实物已经不能存在,那么就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包括录像、录音、照片、档案等。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承”,要继承、发扬、延续好非物质文化,比如说传统手艺,传统艺术形式,光记录下来没有用,还要人去学去用,在这一点上,青年应该承担着更多的责任。
青年代表:怎么理解更多的责任?
葛剑雄:不光是学好用好传统文化,还得进行现代化的转换和创新。比如虽然古代也有法律,但更多的是依靠人治,那我们今天要依靠法治,所以那些优秀的古代例子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榜样、一种精神,但是还要把它转换为适合现代所需要的方法,把它应用到我们的党纪法规之中。再比如我们今天还有很多古代所没有技术手段,要充分利用新技术这个优势,实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精神、弘扬中国文化,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关于读书
青年代表:您曾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一生阅书无数。请您谈一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读书需要目的吗?
葛剑雄:读书当然要有目的,我认为读书的目的要从两个层面来讲,一个是工具层面,一个是价值层面。
青年代表:这两个层面有什么区别?应该如何把握?
葛剑雄:工具层面的读书,分为求知和研究。如果只是为了获得知识,根据自己的需求,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来选择适当的书。同时要注意,不能好高骛远,比如对某一门学问,我是入门界的,那就不要去啃难题,要循序渐进,先把入门的知识学好,知道基本原理就行,不要什么都要学,什么都想看,要根据需求、境界来学会选择。
青年代表:如果是为了研究问题呢?
葛剑雄:研究,那就不是选择学习,而是要穷尽,要学透。比如要研究这个港区的发展,就要把所有跟港区有关的文件、书籍、数据都要找到,要穷尽。那么有的时候穷尽不了怎么办?那证明你还没有这个能力,就需要缩小目标,题目小一点,范围窄一些。比如我们要研究郑州从古到今的历史,时间、精力不够,或者找不到资料,那就缩小一点,可以研究1840年以后的郑州,再不行,就研究一个乡镇的发展。总之,做学习研究必须穷尽,只有这样才可能成功。
青年代表:从价值层面上讲读书呢?
葛剑雄:价值层面读书,那就是自己的人生需求,是为了提升精神世界,这个就要从各自的具体条件出发,完全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没有统一的标准,你爱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比如我们工作阶段看书为了考职称、为了升学历,这都是工具层面的读书,但是作为人生需求呢,不需要这一点,所以为什么有些老人退休了还在认真看书呢,他是把看书作为一种精神的享受。还有我们有的时候看书是为了一种价值观念的追求、信仰的追求,那么这样的读书方式对人生来讲,应该是最幸福最有价值的。
青年代表:近年来新媒体迅猛崛起,能够静下心来专注读书的越来越少,您觉得在新媒体冲击下,人们应该如何专注读书?
葛剑雄:不同的目标专注的程度可以是不一样的,从追求掌握知识来讲,不一定都要花很长时间专注读书,可以碎片化的去学习,掌握到自己当时所需要的就可以了。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专注呢?那就是你确定把这个读书当做研究的需要,或者作为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需要,那这个时候就要专注、需要思考,这样才能够提高。总而言之,读书的目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只要读下去,就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