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李大钊)
初春三月,仍有寒风刺骨,土地亟待被深耕唤醒。在郑州航空港区发展的热土之上,一场利剑高悬、彰显震慑的政治巡察拉开序幕,为优化营商环境、增进民生福祉带去真正“暖春”。
“对标对表中央巡视,着眼于全面规范提升新时代港区巡察工作,探索一条功能区特色的巡察之路。”巡察伊始,郑州航空港区党工委巡察领导小组组长胡云生同志明确工作目标,要以更高站位、更严标准、更实举措,努力推动港区巡察工作更高质量发展。本轮巡察开展以来,党工委第一巡察组紧紧围绕工作目标,创新运用新模式、淬炼巡察新队伍、建章立制强管理、精准监督聚民生,落实落细巡察阶段性任务。
创新模式,“组组联动”打好巡察“协同战”
以创新之举磨砺新时代巡视巡察利剑,第一巡察组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创新运用“组组联动”模式,按照“业务相关、互动互联”原则,在组与组巡察的不同单位涉及到有相关业务时,通过定期会商座谈、联合开展谈话、集中研讨等方式,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有效破解了巡察力量分散、问题线索来源单一等问题,形成了快速查找问题线索的拳头效应,有利于在巡察工作中高效化解群众诉求,实现1+1>2的合力效果,打好巡察“协同战”。
淬炼队伍,从“巡察新兵”到“多面能手”
启动巡察之时,正值航空港区建设十周年的关键时期,被巡察单位在机构改革后,人员队伍庞大、业务职能广泛,涉及400余项行政审批权,承担多项重大项目建设及民生工程,更需严防“发展高地”沦为“腐败洼地”。新形势下,巡察“老兵”和“新兵”都产生了“本领恐慌”。
基于此,第一巡察组积极搭建“三个平台”、提升“四项能力”、发扬“五种作风”,吹响“三四五”“练兵”号角。通过“每周晚课”、“业务微讲堂”和“诸葛亮会”三个平台,结合时政要点、区情区况、巡视巡察有关规定等内容组织研讨交流,对工程招投标、项目建设、行政执法等业务知识开展培训,围绕巡察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集思广益拓思路,思想碰撞绽火花,提升“政治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发现问题能力、文字综合能力”,在组内形成争先创优之风、敢于斗争之风、公道正派之风、廉洁自律之风、调查研究之风。
建章立制,以“三明确三到位”规范管理
第一巡察组以“立规矩、强作风、提质效”为要求,以“三明确三到位”为抓手,全体组员自进驻当日起,迅速进入巡察干部角色,加速运转、高效推进各项工作。
明确分工分组,责任压实到位。紧扣“三个聚焦”,结合工作实际和组员专业,以“板块+分组”模式进行任务分工,建立各小组组长负责制,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侧重点,动态调整人员力量,确保责任不留空白、不留盲区。明确工作规则,环节规范到位。结合被巡察单位特点,梳理巡察工作关键环节,先后下发执行《调研走访工作方案》《信息报送制度》等12项方案及制度,修改完善问题底稿、个性谈话提纲等文书模板31个,为巡察工作精细化提供“说明书”“路线图”。明确纪律要求,队伍监督到位。签订工作承诺书,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巡察后期,对组员纪律作风进行“后评估”,对巡察干部抽调期间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并将考核鉴定表印发给抽调人员所在单位,同时报组织部备案,确保巡察干部严格自律,严防“灯下黑”。
关注民生,牵住精准监督的“牛鼻子”
坚持群众路线,运用“一线工作法”巡在群众心坎上。通过谈话、信访、下沉调研,对群众关注的回迁安置、市政基础建设、道路绿化等问题深挖细查。对农民讨薪维权、行政审批“体外循环”、乡村路面失修、城区道路“大坑”等民生问题,纳入立行立改事项,督促被巡察单位整改落实到位;对短期难以解决的群众“急难愁盼”,做“持久功”,啃“硬骨头”,形成持续有力震慑,提升反馈问题办理质效,做好政治巡察“民心工程”。
同时,聚焦营商环境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靶向整治“卷帘门”“旋转门”“推拖绕”“吃拿卡要”等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打通营商环境“中梗阻”。建立被巡察单位服务对象信息库,对1323家企业、600余家个体工商户,以线上推送和线下公告相结合的方式,点对点、全覆盖发放《巡察“利剑” 保驾护航——致辖区企业家的一封信》,重点接受企业在生产经营、项目工程建设等方面有关党员干部相关问题反映。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巡察监督作为航空港区“一统十联”机制中的重要部分,要在形成具有功能区特色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贯通融合监督治理体系中积极探索、发挥作用,为航空港区打造“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圈核心增长极”“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物流枢纽”“中原特区”提供坚强保障。(党工委第一巡察组 李彭)